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5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非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与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CT扫描影像表现。方法: 对2012年6月1日至2021年3月30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就诊的单纯非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患者68例和同期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44例的CT扫描影像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1) 68例非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患者 CT扫描影像表现中胸膜粘连62例(91.2%),胸膜有钙化者28例(41.2%),叶间裂受累22例(32.4%),胸腔积液12例(17.6%),包裹性胸腔积液8例(11.8%)。(2)44例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患者CT扫描影像表现中胸膜粘连30例(68.2%),未见胸膜钙化,叶间裂受累32例(72.7%),胸腔积液43例(97.7%),包裹性胸腔积液26例(59.1%)。(3)非活动性与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CT扫描影像比较:胸膜粘连、胸膜钙化发生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630,P=0.002;χ2=23.737,P=0.000);叶间裂受累、胸腔积液、包裹性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692,P=0.000;χ2=68.548,P=0.000;χ2=28.301,P=0.000)。结论: 非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的CT扫描影像与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比较胸膜粘连、胸膜钙化的发生率高,胸腔积液、包裹性胸腔积液、叶间裂受累的发生率低。识别非活动性和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的CT扫描影像特点,对患者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结核性脊膜炎MRI表现、治疗后演变及患者预后情况,以提高临床认识。方法: 通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病案电子化管理系统》和《图像获取及传输系统》(PACS),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确诊并有完整MRI资料的31例结核性脊膜炎患者,记录脊膜、蛛网膜下腔及脊髓改变。 结果: 96.8%(30/31)的患者有脊膜增厚和强化。48.4%(15/31)的患者蛛网膜下腔不规则或狭窄,12.9%(4/31)的患者蛛网膜下腔闭塞,6.5%(2/31)的患者有髓外硬膜内结核瘤。脊髓炎见于51.6%(16/31)的患者,而髓内结核瘤见于9.7%(3/31)的患者。58.3%(7/12)的患者在随访MRI中显示病情缓解,25.0%(3/12)的患者有进展,16.7%(2/12)患者的MRI表现无变化。71.0%(22/31)的结核性脊膜炎患者预后不良,包括13例死亡及9例残疾。结论: MRI增强扫描能发现增厚强化的脊膜、脊髓及蛛网膜下腔改变,并且能观察抗结核治疗后的疗效,可以作为结核性脊膜炎患者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平台型强化方案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80例肺内SPN病例作为实验组,行CT平扫及平台型强化方案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绘制时间-密度曲线(TDC),观察曲线形态及对比剂到达峰值时间(TTP)。随机选取同期SPN病例80例作为对照组,行常规增强扫描。对两组的CT影像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中肺癌52例,炎性结节12例,肺结核16例,三者间平扫、增强后各时间点CT值及最大净增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肺癌52例、炎性结节10例及1例肺结核TDC曲线呈台阶型,2例炎性结节呈双峰型,15例肺结核为平坦型,三者TDC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026,P0.001)。以增强扫描CT最大净增值20HU且60 HU为恶性SPN诊断阈值,实验组CT诊断敏感度为94.23%(49/52),特异度为89.29%(25/28),符合率为92.50%(74/80)。实验组64s的CT诊断符合率为92.50%(74/80),分别与对照组30s(70/80,87.50%)、120s(71/80,88.7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平台型强化方案对SPN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MAC)肺病和脓肿分枝杆菌肺病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住院并经临床及实验室证实的16例MAC肺病患者和15例脓肿分枝杆菌肺病患者的CT及高分辨率CT(HRCT)的表现.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两组的CT表现、常见病变的分布特点进行四格表x2检验.由于患者总例数<40例,用确切概率法计算统计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患者中肺实变影(28/31)、支气管扩张(28/31)、小叶中心性结节影及树芽征(28/31)的影像学表现多见.MAC肺病患者上叶发病优势(10/16)高于脓肿分枝杆菌肺病患者(2/15)(确切概率法,P<0.01).MAC肺病患者以空洞型为主(11/16),而脓肿分枝杆菌肺病患者以结节支气管扩张型为主(11/15)(确切概率法,P<0.05).MAC肺病患者肺实变、空洞病变、小叶中心性结节影及树芽征累及肺区范围(分别为55/96,33/96,68/96)多于脓肿分枝杆菌肺病患者(分别为26/90,18/90,48/90)(确切概率法,P值分别为<0.01、<0.01、<0.05).MAC肺病患者于右肺中叶(11/16)及左肺舌叶(12/16)出现肺实变者多于脓肿分枝杆菌肺病(右肺中叶及左肺舌叶均为4/15)(确切概率法,P<0.05).结论 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MAC)和脓肿分枝杆菌肺病的CT表现有一定相似性,但亦有各自一定的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可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胸部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症(LCD)的CT表现及其诊断、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纵隔及肺门淋巴结LCD患者.以临床综合诊断或病理证实的影像不典型的纵隔及肺门区的团块状病变患者为对照组,包括肺门区类癌14例、纵隔及肺门区淋巴结核21例、胸腺瘤15例、神经源性肿瘤9例、结节病12例、淋巴瘤15例及肺癌淋巴结转移25例.观察肿块影像及增强扫描强化特点.结果 10例LCD患者中,7例位于纵隔及2例位于左肺门淋巴结的病灶为透明血管型,1例位于右肺门淋巴结的病灶为混合型.CT平扫10例LCD均表现为结节及球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晰,5例病灶内见分支、条状及斑片状低密度影,1例可见分支、片状钙化.LCD病灶强化方式:1例右肺门混合型病灶呈中度强化,其余病灶均呈明显强化并呈快进慢出型动态强化方式.9例明显强化病灶中4例病灶可见较粗大的滋养血管.9例透明血管型LCD与纵隔及肺门区常见实性结节样病变CT值比较:LCD最大增强CT值明显高于胸腺瘤、纵隔淋巴结结核、神经源性肿瘤、肺门区支气管腔外类癌,明显低于支气管腔内类癌CT值(P均<0.05).结论 胸部透明血管型LCD的CT影像具有一定特征,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特征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DWI诊断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探讨ADC值对胸部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阈值。方法 对12例肺癌患者术前采用基于阵列空间敏感性编码(ASSET)技术的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STIR-SE-EPI)序列行MR常规扫描和DWI扫描,将结果与术后淋巴结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对转移性和非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eADC值进行比较。采用ROC曲线分析ADC值鉴别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结果 12例患者共检出 72个胸部淋巴结。56个手术切除的胸部淋巴结中,34个为转移性淋巴结,22个为非转移性淋巴结。转移性胸部淋巴结的ADC值 明显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 ,eADC值 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 。以ADC值≤3.225×10-3 mm2/s作为诊断淋巴结转移的阈值,其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52.90%、81.81%、52.90%、81.80%、64.32%。结论 应用ASSET技术及STIR-SE-EPI序列获取胸部淋巴结的DWI和ADC值,对诊断及鉴别肺癌淋巴结转移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肺癌放射治疗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肺癌放疗前和放疗中血流灌注特点的研究,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在肺癌放疗中的实用性。方法 对符合入组条件放疗的51例肺癌患者行CT灌注扫描,其中,22例于放疗前、放疗中,29例于放疗前进行CT灌注扫描。在静脉团注对比剂后采用电影扫描方式,快速动态扫描,选定CT平扫所示肿瘤最大层面灌注。在CT灌注原始图的相应部位画出感兴趣区,记录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并于治疗结束后2~4周复查CT,评价近期疗效。结果 51例患者放疗前平均血容量为13.6 ml/100 g, 血流量129.5 ml ·min-1 ·100 g-1,MTT 9.1 s, PS 10.0 ml ·min-1 ·100 g-1。22例患者放疗前和放疗中灌注CT的血容量分别为11.2和7.6 ml/100 g(t=1.28, P>0.05), 血流量分别为108.7和97.8 ml ·min-1 ·100 g-1(t=0.40, P>0.05),MTT分别为7.2和8.9 s (t=-1.15, P>0.05),PS分别为6.8和7.8 ml ·min-1 ·100 g-1(t=-0.57, P>0.05),肿瘤面积分别为1920.3和1189.6 mm2(t=3.98, P<0.05)。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前MTT分别为12.9和6.5 s(t=2.54, P<0.05)。肿瘤面积≤10 cm2与>10 cm2患者的MTT分别为11.2和5.8 s(t=2.59, P<0.05)。近期疗效缓解与未缓解患者的血容量分别为19.2和4.6 ml/100 g(t=3.62, P<0.05 )。疾病无进展生存期≤10个月与>10个月患者的灌注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灌注对于肺癌的诊断及治疗具有一定的帮助,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和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异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住院并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74例(NTM肺病组)和初治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患者100例(肺结核组)的HRCT表现,比较两组病变分布及HRCT表现。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患者CT分型比较,NTM肺病组结节-支气管扩张型(51.4%,38/74)多于肺结核组(14.0%,14/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8.316, P=0.000);肺结核组结节-肿块型(21.0%,21/100)多于NTM肺病组(8.1%,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392,P=0.020)。肺结核组病变分布优势部位位于上叶者(82.0%,82/100)明显多于NTM肺病组(59.5%,4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817,P=0.001); NTM肺病组优势部位位于中叶和(或)舌叶者(16.2%,12/74)较肺结核组(5.0%,5/100)患者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069,P=0.014)。比较HRCT表现,肺结核组支气管扩张的发生率(61.0%,61/100)较NTM肺病组(93.2%,69/74)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3.403,P=0.000);且NTM肺病组支气管扩张分布优势部位位于中叶和(或)舌叶者(39.1%,27/69)多于肺结核组(13.1%,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138,P=0.001);而肺结核组分布优势部位位于上叶者(70.5%,43/61)多于NTM肺病组(39.1%,2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2.813,P=0.000);肺结核组实变影(86.0%,86/100)较NTM肺病组(67.6%,50/74)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465,P=0.004)。NTM肺病组空洞位于肺周边邻近胸膜增厚者(95.1%,39/41)较肺结核组(61.8%,42/68)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4.909,P=0.000)。NTM肺病组中结节<1cm者(88.5%,54/61)较肺结核组(54.9%,50/91)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9.059,P=0.000);肺结核组中多种大小不等的结节混合存在者(31.9%,29/91)较NTM肺病组(8.2%,5/61)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784,P=0.001)。肺结核组并发胸腔积液(34.0%,34/100)较NTM肺病组(20.3%,15/74)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963, P=0.047)。 结论 NTM肺病和肺结核HRCT表现有一定的相似性及相异性。CT分型、支气管扩张的分布及优势部位、实变的发生率、结节的大小对鉴别诊断有意义,紧密结合临床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在胸部CT扫描中患者颈部伸展使甲状腺腺体上移以减少甲状腺辐射暴露的可能性。方法 对2017年3至6月北京朝阳医院进行胸部CT检查1 994例患者的图像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按颈部体位不同分为伸展组和常规组,每组997例,伸展组患者头颈部后仰成颌顶位。常规组采用常规头颅扫描头架,头部正常体位。以第一肋骨头为基准计数标志,观察两组患者甲状腺腺体暴露于扫描范围内的腺体长度及腺体全部移出扫描范围的例数。比较两组患者原发射线区域内甲状腺腺体扫描长度的差别。结果 伸展组患者甲状腺腺体暴露于扫描范围内的长度(4.69±5.68) mm,显著短于常规组(17.16±6.68) mm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91 073.5,P<0.05),并且伸展组患者甲状腺腺体完全脱离扫描范围内的例数519例,多于常规组3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94.8,P<0.05)。52.1%患者的甲状腺腺体完全脱离扫描范围内原发射线的辐射暴露。结论 胸部CT扫描时患者颈部伸展可以使甲状腺腺体位于扫描野内的长度缩短,有效提高甲状腺的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